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翔安戲校唱紅金廈海域



廈門翔安戲曲學校創辦於1995年,為福建唯一的民間戲曲藝術學校,招生物件以農村子弟為主,2003年且以「零收費」招收了三十多名孤兒就讀,辦學經費來自私人投資和劇團演出。其高甲劇團曾獲福建十佳民間劇團之一。翔安戲校僅有十數年的年輕校史,沒有名伶,沒有名編劇,它以訓練有素、認真吃苦的團隊精神獲得觀眾掌聲,游走於鄉間,以演出酬神戲為主。

相較于金蓮升,廈門翔安戲曲學校來金的時間晚了七年,但由2001年至2009年,十年間,翔安戲校的來金卻以三十多次遠遠超過金蓮升的三次。三十多次中,2001年的破冰之旅和2004年的元宵公演,留給金門觀眾最深刻的印象。200111月,金門民間古地城隍慈善會首邀翔安高甲戲團來金演酬神戲,這一趟破冰之旅,廈門和平碼頭靜悄緊張,無一送行者,反之,金門水頭碼頭人聲沸騰,民眾夾道歡迎,劇團在金演出712場,演出期間,謝幕再三。2004年元宵節,翔安高甲戲團應金門社教文化基金會的邀請,配合縣府元宵祈福活動,來金公演55場。
 

2001年的破冰之行始,金門鄉親看大陸戲的熱情超出翔安戲校的預期,翔安戲校的戲好價廉也深受金門鄉親的肯定,從此,雙方的合作關係固定下來,成為常態。翔安戲校來金,一直維持5070人的大規模出團方式,並將酬神戲的演出,由古地城隍擴展到其它鄉鎮宮廟,因此,該校成為大陸來金次數最多且規模最大的演藝團體。

十年來,翔安戲曲學校已走遍金門大大小小的宮廟,演出的酬神劇碼多達二、三十齣,其中,以兩岸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傳統戲為主,如《楊家將》、《五虎平西》、《文貞公主》等,此外,佐以新編戲,如《假凰戲鳳》、《太后出朝》、《母子情》等。

 

    由金、閩、台媒體的角度來看翔安戲校的來金。2001年的破冰行,《金門日報》雖見報導,但非要聞處理,其篇幅無法和同年的泉州高甲戲團來金、廈門小白鷺舞團來金相比。2004年配合縣府的元宵公演,翔安戲校才真正借著《金門日報》的連續大篇幅報導,打開了其在金門的知名度,如「廈門高甲戲助興  金門慶元宵添光彩」、「廈門高甲戲團寒風中公演  金門戲迷熱情捧場」等等。進了2005年後,當翔安戲曲學校來金的演出成為常態化,大篇幅報導的機會反而少了。較特殊的是,翔安戲校的頻頻來金,成了報社社論、特稿的題材,如2006年的社論〈民間戲曲育苗  廈門翔安劇團可借鑒〉、2007年的特稿〈廈門翔安高甲戲劇團  十次金門演出結善緣〉等。

至於福建媒體對翔安戲校來金的處理方式。相較於《廈門日報》對廈門金蓮升來金的隻字未提,《廈門日報》對翔安戲校來金的兩次報導就顯得格外特別,一次為200111月,一張翔安戲校坐船駛出和平碼頭的圖片,標題「直航金門唱大戲」,一次為20056月,一張翔安戲校在金門的演戲盛況圖片,標題「金門鄉親冒雨看大戲」,專稿〈現場連線  呂塘戲校走金門〉。倒是在福建諸多網頁上,不時可見到翔安來金的零星報導,如《華夏經緯》的〈翔安高甲戲劇團在金門演出〉,如《福建省文化廳》的〈翔安戲校第八次赴金門文化交流〉、如《閩南人才網》的〈跨海送戲高甲唱紅金門〉等等。

    而臺灣的媒體如何看待翔安戲校的來金?隻字未提!顯然地,十年間,翔安戲校雖唱紅了金廈海域,但這般的兩岸間常態性民間酬神儀式,卻未能引起臺灣媒體的關注。

   

十年間,翔安戲校快速發展為金門酬神戲演出的主要劇團,原因為何?

原因一,虔誠的金門民間信仰,穩定的酬神戲市場。

金門民間信仰儒、道、佛三家並行,宮廟並稱,因島上多戰亂,生活貧瘠,故多仰賴信仰的安慰,常住島民雖僅5萬人,但島上大大小小的宮廟卻約有三百座之多。有村莊必有宮廟,甚至一村數廟,每逢所祀神佛的聖誕,大多舉行定期的平安醮,若逢宮廟新建或重修,更有盛大的奠安大典。宮廟儀式一般舉行二至三天,酬神演戲,祭拜宴客,全村總動員。其中最隆盛者,為浯島城隍廟慶。這些頻繁的宮廟活動,正好提供了翔安戲校在金門穩定的酬神戲市場。

原因二,團結上進的翔安戲校,價廉戲好的酬神演出。

年輕的廈門翔安戲校,沒有名角,只有認真的團隊,在團長的帶領下,一切好商量、好辦事。其育孤辦學、苦學上進的校風形象在金門亦普受肯定,如《金門日報》的社論、特稿都引之為金門地方戲的學習對象。加上低廉的戲金、一定水準的演出,故能維繫住其與古地城隍長期的合作關係。

翔安戲校的好名聲在金門一傳開,其它鄉鎮的宮廟慶典亦樂於請其演戲助興。金門的酬神戲,以浯島城隍、古地城隍等大宮廟最為隆重,幾乎年年演出,至於一般鄉間小宮廟,就沒如此講究。但2001年後,拜金廈小三通之利,金門鄉間的酬神戲大興,翔安戲校的「俗擱大碗」居功不小。

原因三,金門廈門門對門,同根同源的閩南文化。

    廈門、金門,一水之隔,兩門相望,歷史上同屬福建同安縣,所謂「金不離同,同不離金」,兩地人民原本即語言相通、血緣相親、文化一體。1949年後的兩岸戰事,才造成兩地五十多年的隔絕,事過境遷,2001年的金廈小三通一開啟後,兩門又重新熱絡了往來。

    同根同源的閩南文化,讓1996年第一位訪問金門的大陸文化領導彭一萬,站在小金門的前埔望向廈門前埔時,自然脫口吟出:「我在前埔看前埔,兩個前埔一個祖;劫波度過親情在,風月同天懷故土。」讓多次率團來金的翔安戲校校長洪水慶直言:「十年間,翔安戲曲學校來金門演出超過三十六次!金門的鄉親很熱情!每次演出,他們總會主動幫忙,看頭看尾,這種宛如朋友般的合作關係是在其它地方感受不到的。」

    總之,翔安戲校來金的意義,宗教儀式大於文化交流,而它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間發展為金門最主要的酬神戲演團,其原因在於:金門提供了穩定的酬神戲市場、戲校本身價廉戲好、同根同源的閩南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