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家家有番客─觀看《落番》的理由


    20113月,金門移民劇情記錄片《落番》由馬來西亞、臺灣一路盛演回金門,《金門日報》也一路關注報導。放映過程,老華僑痛哭流涕,旅臺鄉親頻頻拭淚。
5月,金門國家公園一放映,我即邀先生一起去觀賞,在強力的宣傳之下,觀眾踴躍,第一放映室瞬間客滿,臨時又加開第二放映室。我掃瞄一下觀眾群,中老人居多,但也不乏青壯者,而且不限藝文人士。80分鐘的播映過程,雖未聞啜泣聲,但寂然的氛圍裡,觀眾的心情顯然是沈重的。
  《落番》的辛酸,由渡船出洋開始,一群「豬仔客」擠在不見天日的船艙中,愁容無奈,為防傳染,生病者被硬生生拋入無情的大海中,幸運登岸者則開始一連串艱苦的番邦奮鬥史。《落番》註定了將一個家分成兩半的命運,出外打拼的男人,在家等待的女人。記錄片以離鄉、思鄉、返鄉三部曲,來回運轉著金門島、僑居地的鏡頭。
 

美食.記憶


   







    六月,在永和四號公園安排了四十年未見面的羅君和吳君共進晚餐。四十年不見,彼此在忙些什麼?
     
    羅君從高雄到澳洲,又從澳洲回臺灣,隨著羅媽的過世,也少了一個要長留高雄的理由,目前尚未決定下一站的長住地是那裡?吳君在臺北唸高中、大學,然後,理所當然地留在臺北工作,面臨退休,似乎也到了面臨是否要回基隆陪伴吳爸、吳媽的時候了?而我呢?每一階段的學業完成,都回到金門小小島,金門真的那麼好嗎?


高中三年,我們都是負笈他鄉的學子,羅來自高雄,吳來自基隆,我來自金門。記憶中的高中,學校不提供宿舍,故除了一張張永遠寫不完的考卷外,就是一件件永遠理不盡的吃、住事。


面對經典《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詩劇創作于19世紀初的德國,全劇分二部,長達12千多行詩句,現以文本流傳於世。徐曉鐘版《浮士德》話劇公演于21世紀初的中國,取材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全劇演出時間2小時半。兩位東、西方大藝術家隔著200年的時空,借著《浮士德》作了一場藝術心靈的嚴肅對話。
由徐曉鐘導演的《浮士德》話劇,擁有中國一流的藝術團隊,包括翻譯、文學顧問余匡複、舞美設計劉元聲、燈光設計蕭麗河、演員許承先(飾浮士德)、周野芒(飾魔鬼)、朱傑(飾甘蕾青)等。

    面對19世紀的經典詩劇,徐曉鐘的處理原則是:只刪不改。比較歌德《浮士德》原著與與徐曉鐘版《浮士德》話劇,我們可以完全領會話劇忠於原著的精神,包括哲學思考、美學追求、藝術魅力。
   

金門人的悲情-讀陳榮昌〈浯江三部曲〉

  
    陳榮昌的中篇小說〈浯江三部曲〉收輯在《金門印象三部曲》一書中。〈浯江三部曲〉第一部曲:落番,第二部曲:航向天堂夢,第三部曲:西出陽關。小說的企圖心,接近於以民國百年的金門為背景,寫金門人的悲情,主寫金門女人的孤苦情,側寫金門男人的出外命。
  小說一開始,九十歲的阿珠婆在水頭碼頭為孫子阿成送行,阿成要赴廈門找工作。但小說的時間馬上回溯到民國20年代,二十歲出頭的阿珠嫂帶著一名幼兒、挺著大肚子,在同安碼頭為丈夫阿木送行,阿木拋妻別子,為的是要落番新加坡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