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換個地方過五天


福建三明,地理課本上沒讀過的地名。兩岸交流後,偶而會遇到來自三明的人,印象中有廈大宿舍的清潔工歐巴桑,有金廈客輪上的大陸新娘,因此,我腦海裡的三明是個山邊的偏遠村落。
  2011年1月,三明、泰寧之旅,因為不必搭飛機、趕行程,因為張領隊,因為同團旅友振昌夫婦、倫擇夫婦、楊老師等都是熟識。所以,我完全放鬆心情,任何行前的旅遊功課也沒作。
  沒想到,第一晚的三明市就是個意外。因為團友中有數人是衝著買年貨而來,所以張領隊特別安排大家第一晚和最後一晚住三明市區的大酒店,酒店雖舊,但臨近菜市場、夜市,可以大大地滿足愛買者的購物慾。60年代才以旅遊業、科技業興起的三明市,市區的熱鬧夜景已超過金門的金城。
 

藏身於中年的年少


    我們的情誼建立在物質一無所有、精神豐盈富足的少年。
    60年代,當時的我們,十五歲上下,國中畢業,初次離開金門,坐登陸艇渡海到遙遠的臺灣,像古代赴京趕考的學子般,叩關臺灣省立高中聯考。考上之後,就成了旅臺的金門學子。
春去秋來,歲月流梭,一轉眼,四十年。連我們的人生亦輾轉春去,初秋來臨。
    2011年2月,這群旅臺的高中同學在中和開金門同學會。緣起於永義的隨意說說,敏宏卻熱心地聯絡執行,志勤提供中和舊家的場地。
   當天一早,敏宏和我先到南勢角菜市場做點歐巴桑式的採買,隨後,腰傷新癒的志勤親自排隊買來春捲皮。原來,冰箱裡早已解凍了兩小袋其令姐由金門宅配來臺的春捲菜。
   聚會由觀賞舊相簿開始。60年代的黑白照片,留住了一些青春年少的影像,喚起大家陽明山之遊、旅臺大專同學會、臺北車廠舊居、登陸艇經驗‧‧等等的回憶。有趣的是,同一個事件,大家的記憶顯然是不盡相同。以陽明山之遊為例,有人記得瀑布,有人記得櫻花,有人記得溫泉煮蛋,有人連太陽谷的地名都記得,有人卻是全忘光了,大家笑稱這就是選擇性的記憶。
 

再看電影《羅馬假期》


     2010年12月,金門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金門寫作協會承辦的電影讀書會,首場由瓊芳老師導看《生之慾》,第二場由蘇蘭老師導看《為巴比祈禱》第三場由我導看1953年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羅馬假期》。
    《羅馬假期》敍述歐洲公主與美國記者在羅馬的一日情浪漫故事。對電影界來說,此片獲得當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劇本等獎項,有其經典地位;;對觀光旅遊業來說,此片更是成功塑造了羅馬的假期形象,打造出特莢雅噴泉、西班牙廣場、真理之口等著名景點。1999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化傑出獎,並列入國家級收藏。
    選此舊片來導看,因為60-70年代看電影長大的金門人,大概都看過此西洋片,傾倒過葛雷哥來畢克的記者風度和奥黛莉赫本的公主形象。再看《羅馬假期》,可以用重逢故友的心情來試試自己是否還能被吸引?被感動?
    讀書會那天,濕雨連綿一整天,氣溫陡降,若非會期已定,的確是個讓人不想出門的日子。因此導讀會一開始,我先謝謝與會者是「風雨中故人來」捧場,並點明《羅馬假期》是部充滿人情味的老電影,希望大家從「和故友重逢」的角度來看此影片。

  

枯木與野花──後五十歲的選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功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問。每個世代的人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因此也形塑出其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
  我特別關注50世代者,即臺灣所稱的4年級生。這群人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他們閃過大戰爭的苦難,且經歷了經濟大起飛。基本上,他們的人生是倒吃甘蔗,由童年的貧苦,到中年後的富裕。50世代的上班族,更是此世代的幸運兒,他們長期待在一個企業機構或公教單位,擁有一份資歷完整的工作,退休之後,還有一份安定的月俸,可以衣食無虞地安享至天年。
    日本大前研一《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出版於2008年,觀察的正好是這群50世代的上班族,生年不滿百,進入21世紀,他們也進入了人生的後五十。書分三章,第一章〈年齡層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寫50世代的上班族在經過了二、三十年的職場生涯後,面對21世紀業務資訊化、科技化的網路新世界,不再具有創新能力,已到了必須面對退休的現實。幸運地,這一世代的上班族享有不虞衣食的退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