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再看電影《羅馬假期》


     2010年12月,金門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金門寫作協會承辦的電影讀書會,首場由瓊芳老師導看《生之慾》,第二場由蘇蘭老師導看《為巴比祈禱》第三場由我導看1953年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羅馬假期》。
    《羅馬假期》敍述歐洲公主與美國記者在羅馬的一日情浪漫故事。對電影界來說,此片獲得當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劇本等獎項,有其經典地位;;對觀光旅遊業來說,此片更是成功塑造了羅馬的假期形象,打造出特莢雅噴泉、西班牙廣場、真理之口等著名景點。1999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化傑出獎,並列入國家級收藏。
    選此舊片來導看,因為60-70年代看電影長大的金門人,大概都看過此西洋片,傾倒過葛雷哥來畢克的記者風度和奥黛莉赫本的公主形象。再看《羅馬假期》,可以用重逢故友的心情來試試自己是否還能被吸引?被感動?
    讀書會那天,濕雨連綿一整天,氣溫陡降,若非會期已定,的確是個讓人不想出門的日子。因此導讀會一開始,我先謝謝與會者是「風雨中故人來」捧場,並點明《羅馬假期》是部充滿人情味的老電影,希望大家從「和故友重逢」的角度來看此影片。

  
 120分鐘的影片,二、三十年後,共聚一堂重看《羅馬假期》,歲月是否會讓我們不再有浪漫的情懷?50年前的老影片還能適合現代人的節奏感嗎?播放過程中,莞爾的笑聲還是不斷,証明了《羅馬假期》的經典魅力。
    《羅馬假期》,一個大家熟悉不過的老故事,再看能不厭,此影片的魅力在那裡?經過讀書會的討論,大家公認這是部充滿美感的電影!
    片中那一幕情景讓人有好友重逢的喜悅感?我以赫本在西班牙廣場大噉冰淇淋抛磚,能麗課長說許願池那一幕,清國校長說男主角在真理之口戲弄女主角那一幕。發色老師說出《羅馬假期》的四美:其一,男、女主角的美。葛雷的英挺瀟灑,赫本的清純高雅,深入人心;其二,羅馬的美。典雅的歐風建築,浪漫的歐式生活,令人嚮往;其三,服裝造型的美。便服清新親切,宴會服優雅貴氣,赫本頭更引領一時的風潮;其四,人性的美。男記者為了保護公主隱私,最後放棄了獨家新聞的利益,溫馨動人。
    金鍊老師回憶自己年輕時酷愛電影,一拿到《金門日報》,必先看電影廣告版,尢愛西洋片,因為片中的愛情畫面比國片開放、浪漫,更能滿足年輕人的遐想。《羅馬假期》在當年的確帶給年輕人許多的憧憬!
  回應金鍊老師的洋片經驗,明燦老師先調侃自己水準不一樣,他是看武俠片、黃梅調長大的,然後說明《羅馬假期》雖是50年前的舊電影,現在回看,節奏還是令人感到輕鬆愉快。只是片尾男、女主角因階級不同而分道揚鑣,一段真情一日間即被拆散,難免教人心生傷感。
    彩戀老師忘了自己是否曾看過《羅馬假期》,但在看多了彩色電影後,回頭來看黑白電影,倒覺得色彩清純怡目。
為學校長從生活經驗來談《羅馬假期》,1929年出生的赫本和他母親同齡,1953年拍攝的《羅馬假期》則和他自己同齡。赫本頭風行於60-70年代,他的高中女同學就有一位綽號大赫本,一位綽號小赫本。
    雲英喜歡赫本的電影,更喜歡赫本的人。她說除了影片中的形象美,赫本的明星魅力還有她自身的人格美,1988-1993年,晚年的赫本投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公益活動,擔任親善大使,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
    我回應雲英的說詞,提到美國電影評論界曾這樣指出:如果沒有赫本,《羅馬假期》只是一部平庸、冗長和感傷的影片,是赫本在銀幕上成功塑造了這樣一個獨特新穎、栩栩如生、天真率直的形象!並把話題轉向《羅馬假期》的劇情對比,因為貴族與平民、女公主與男記者、深宮與市井、新聞道德與獨家報導等等的對比,影片才能有衝突、有節奏感、有戲。
    樹漢有感而發,有夢最美,但貴族與平民作的是不一樣的夢!
    美珍老師說,她喜歡平民的生活美。
    清國校長肯定《羅馬假期》的奥斯卡最佳劇本獎,除了劇情的緊湊,對白的風趣,它還扣住了人性之美。片中有純潔的愛情,也有真誠的友情,面對新聞利益與人情道義的衝突時,人在利益衝突中、關鍵時刻的選擇,更能見出人性的美善。
    至於片尾的感傷結局,分好?合好?眾說有些紛紜。最後明燦老師一語點破:還是影片的結局最好!一天的美好就够了,就是因為一天的短暫,反而讓假期的美好感覺顯得更珍貴、更深刻。麻雀變鳳凰雖是喜劇,但不見得是好事。同樣地,若公主與記者結婚了,天天放假,《羅馬假期》也就不成為假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