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金門人的悲情-讀陳榮昌〈浯江三部曲〉

  
    陳榮昌的中篇小說〈浯江三部曲〉收輯在《金門印象三部曲》一書中。〈浯江三部曲〉第一部曲:落番,第二部曲:航向天堂夢,第三部曲:西出陽關。小說的企圖心,接近於以民國百年的金門為背景,寫金門人的悲情,主寫金門女人的孤苦情,側寫金門男人的出外命。
  小說一開始,九十歲的阿珠婆在水頭碼頭為孫子阿成送行,阿成要赴廈門找工作。但小說的時間馬上回溯到民國20年代,二十歲出頭的阿珠嫂帶著一名幼兒、挺著大肚子,在同安碼頭為丈夫阿木送行,阿木拋妻別子,為的是要落番新加坡打拚。
 

 基本上,〈浯江三部曲〉的小說背景是順時序寫來,以金門的近代史實變遷為背景,民國26年,日本強行登陸金門;34年,國民政府軍登島接管,金門地區大鼠疫;38年,古寧頭戰役,全島進入宵禁;47年,八二三炮戰,政府輔助島民遷臺,..等等。
  小說採雙線對比形式進行,第一女主角阿珠,貧窮的童養媳出身,不識子,嫁與鄉下小農阿木;第二女主角麗月,望族的掌上明珠,讀過書,嫁與城裡金飾店富商。懸殊的一貧一富社會階級,卻同樣落入獨守空閨的孤苦命運。阿珠的丈夫為擺脫破落的家運,決定放手一搏,落番新加坡,十年後,成了南洋客的他曾返金一趟,一了為亡逝雙親哭墳的牽掛,也向元配表明異域另娶番婆的現況,從此,阿珠斷了望夫返金的念頭;麗月的丈夫在古寧頭戰役前,赴廈門經辦生意,不料兩岸竟一夕隔絕,音訊全無。同樣是失去了丈夫依靠的女人,為謀基本的生計,在一個尊尚「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年代裡,她們卻不得不抛頭露面,阿珠走入菜市場賣菜、餐館打雜,麗月開起裁縫店,為人縫製衣服。
  民國5070年代,十萬大軍長期的駐守金門,改變了金門的環境,也改變了許多金門人的命運。連原已被命定必須要獨守空閨的阿珠和麗月,她們的生活中也悄悄地有了新的男人,這些外省男人因當兵而來金門,離鄉背井,孤單一身。同樣是孤苦的特質,讓金門的寡婦與外省的芋仔有了「黃昏之戀」的發展機會,麗月和范連長如是,阿珠和老士官長亦如是。只是,麗月受限於公婆的強力打壓,受限於自身禮教的約束,一段新萌芽的情愫不得不迅速黯然腰斬;反之,沒有公婆約束、不識字的阿珠,則自由地譜出一段「老莫春天」式的第二段婚姻,並有了兒子「金生」。
 
  民國百年的金門,歷經僑鄉、戰地、觀光地的角色變遷,島的命運本身即具戲劇性,金門島民在長年身陷孤島與出外打拚一搏的拉扯裡,更充滿戲夢人生的感慨。以百年金門為背景,書寫一部金門人島內、島外的悲歡人生,相信是許多金門文字工作者的夢想。陳榮昌的〈浯江三部曲〉企圖落實夢想,其努力顯然可見,其小說特色和不足之處亦顯然可見。
  〈浯江三部曲〉的特色一,作者以其學養,掌握金門的政治史實、社會事件,強化了小說的可信度。如民國初年金門落番的背景、路線、連鎖式移民現象,如民國34年,金門人心惶惶的大鼠疫、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等等。
  特色二,作者以其觀察,抓住鄉土人物的閩南對話,以親切的語言,熟悉的語態來活化虛構的小說人物。如阿珠聽到阿木親自說出:「我擱娶了。」阿珠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你離開,阿爸破病,阿母身體不好,兩個囝仔,..我認命做一個好媳婦、好家後,在金門苦等你十年,十年ㄟ,不是十日、十個月ㄚ!」
如麗月應范班長之邀去看勞軍演藝,回到裁縫店,打開門,婆婆已端坐在店裡,闢頭一句:「卡差不多ㄟ。」等等。
  不足之處,則是小說在第二部曲航向天堂夢的後半段,主角的焦點被模糊掉了。主因是進入五十歲後的阿珠、麗月,在小說中的份量突然大量縮水,尢其是麗月,彷彿蒸發不見了;次因為小說中仔細地交待了阿珠、麗月每個子女的發展,配角人物太雜,用力太多,反而模糊了主角的表現。因此,當全文「跳」入第三部曲西出陽關的尾聲時,麗月的丈夫循金廈小三通回歸金門,老夫老妻相隔五十多年後再相會,相對無言;阿珠疲累至極,閉目隨前夫往天邊飛奔而去。讀者對這樣的匆匆結局,無法情隨境走,反而有「跳入」的突兀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