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叩關金門的廈門金蓮升




 1987年底,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交流後,臺灣演藝團體也隨之進入大陸,但僅限單向交流。1991年底,大陸演藝團體才能來臺。故1992年大陸演團的相繼來臺演出還引起一陣臺灣演藝圈的「大陸熱」。

金蓮升劇團創辦於1931年,由金門人、同安蓮河人合夥組成。文革時期改為東風文工團,1978年恢復建制,並於1988年恢復「金蓮升」原名。與金門素有淵源的金蓮升,團齡近八十年,名伶輩出,編劇出色,在中國大陸的戲劇比賽中獲大小獎無數,如吳晶晶的中國戲劇梅花獎,如《金刀會》、《阿搭嫂》的福建省劇碼獎等等。在海外的文化交流方面,金蓮升以最佳閩南公辦劇團的聲譽,出使港澳臺、東南亞多次。

在金蓮升的演出史上,有兩件光榮的記錄,一為1986年,劇團赴菲律賓馬尼拉市作為期36天的商業演出,一時間,風靡整個華人社會;一為1994年,作為大陸第一個赴臺灣演出的文藝團體,金蓮升回到了第二故鄉-金門島,原擬定演出1個月,但拗不過熱情觀眾的挽留,最後增加到了46天。
 

 

1994326日至525日,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一行45人,首次訪問臺灣、金門,共演出45場。其中,48日至524日,在金門46天,演出38場,13個劇目。

199448日,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應中華民俗文化交流學會之邀,在陳耕團長率領下,由臺灣搭乘金門快輪抵達料羅港。當日下午在西南門里辦公處舉行記者會,金門代表楊肅元指出:「為了慶祝浯島城隍遷治紀念,特別歷經半年的籌備,才讓劇團成行,這也是兩岸文化交流以來,第一支來金演出的大陸演藝團體。」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來金前,在臺灣表演了7場,團長陳耕表示:「在臺灣演出,情緒尚能自持,但來到金門,是40餘年來的第一次,心情激動難抑。」

9日,首場在金門高中中正堂演出,劇碼《乘龍錯》。11日起,一連5天在金城北門上帝宮演出。劇碼包括《薛丁山征西-棋盤山》、《春草闖堂》、《寒江關》、《鳳冠夢》、《三請梨花》等。

隨後,劇團除了在金城的外武廟、媽祖廟演出外,還應邀深入各鄉鎮演酬神戲,包括金沙萬安堂、金寧中堡、安岐、金湖峰上、烈嶼、金沙西園等地。

516日起,慶祝浯島城隍遷治315週年紀念,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一連5天在廟前演出,在金門已連演340日的金蓮升,為求戲好戲新,甚至緊急派人赴廈門傳遞新劇目的幻燈片來金,加緊排練,以滿足熱情觀眾的戲癮!城隍廟前的酬神戲碼包括《審陳三》、《鳳冠夢》、《狄青投軍》、《益春告御狀》、《千里駒》、《乘龍錯》、《畫龍點睛》、《桃花過渡》等等,金蓮升使出渾身解數。

戲迷比較臺灣歌仔戲和大陸高甲戲,普遍反應為:臺灣的歌仔戲大多以聲光取勝,而金蓮升劇團的演出,在布景上僅以典雅稱之,講究的還是演員唱腔的優美、做工的細膩和演技的精湛。

524日,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結束金門的演出,搭機離金赴臺,擬於25日取道香港回廈門,金門鄉親在機場淚眼送別。

金蓮升來金門,原定一個月,後延留為46天,原定演出22場,後加演至38場,最後因過境香港的簽證已經到期,只好婉拒再接戲。演員精湛的演技,優美的唱腔,風靡全島,張麗娜、吳晶晶、林麗雅等這些優秀高甲戲演員的名字,更深深印在金門鄉親的腦海中。《金門日報》自始至終追隨報導。

.

    廈門金蓮升在臺灣的7場演出,反應一般,為何在金門卻能轟動盛演,激起全島性的高甲戲熱?探究原因:

其一,金蓮陞的金門淵源。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於1931年由金門人和蓮河人合股接管天福興戲班而成,故取金門之「金」字、蓮河之「蓮」字,加上以示吉祥的「升」字,取名「金蓮升」。

在金廈交通未斷絕前,金蓮陞高甲戲即常常應邀來金演出,後因1949年的戰亂而隔絕。在戰亂的驚恐氛圍下,對金門人來說,大陸的消息成為不可說的敵情,大陸戲的記憶也被迫封存箱底。四十五年後再見金蓮升,除了看戲的欣喜,觸景生情,更勾起老一輩鄉親許多的回憶和感慨,說到傷心處,甚至哽咽成聲。

其二,金門人的高甲戲情懷。金門口中的大陸戲泛指高甲戲,臺灣戲泛指歌仔戲。1949年前,金門民俗慶典除了請大陸高甲戲班來金演酬神戲外,4050年代,金門亦組有金沙閩劇社、古寧頭金寶春高甲劇團等,後因戰火先後解散。6070年代,在政府的刻意扶持下,金寶春重組莒光閩劇社,號稱臺澎金馬唯一正宗的閩劇社,還曾代表金門赴臺巡演一個多月,風光一時。但70年代末,終因社會變遷而解散。

80年代以後,金門人只能觀看臺灣歌仔戲。但對高甲戲,金門中老年人還是充滿懷念,年輕一輩則充滿好奇。見著金蓮升,金門民眾的歡喜看戲、追戲,正是要滿足其念舊、好奇的情懷。而淚眼相送金蓮升的離去,因為面對咫尺天涯的廈門,金門人慨歎不知何年何月得以再見金蓮升?

 

事隔多年,1994年的金蓮升金門行還常被現在的戲曲界提起,為什麼?其一,兩岸分隔四十五年後,金蓮升是第一支到金門演出的大陸劇團,當年臺灣媒體曾通欄大標題「廈門叩開關閉45年的金門」。其二,金蓮升以高甲戲的鄉音催化了金廈的鄉情。1994年底,大陸國臺辦表揚4個對臺工作突出的團體,福建列名2個,一個是媽祖文物赴臺展,一個即是廈門市金蓮升高甲戲劇團赴臺行。其三,金蓮升由金門私赴廈門取戲本,突顯了金廈長期隔絕的荒謬性。1994年金蓮升來金門,由香港轉機臺灣,再搭船抵金門,千里迢迢,機船勞頓,但由金門私赴廈門取劇目幻燈片,卻是半日往返,清晨的小船開出,不到中飯時間即取回。此演出插曲正突顯出金廈之間因戰爭而咫尺天涯的荒謬性。

199911月,在金門舉辦的《金門傳統藝術研討會》,臺灣戲曲學者邱坤良還特別提到:「幾年前廈門金蓮升來金門演出造成轟動,它到臺灣演出時好像沒有什麼效果,可是在金門演出卻長達40多天,因為太受觀眾歡迎了。甚至後來劇本都演完了,需要新劇本,便直接坐船到廈門私取劇本,這是很荒謬的事。」

 

    90年代後,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劇團又來金門演出數次。較具代表性的有:  200112月,金廈小三通後,新任縣長李炷烽特別以金馬地區兩岸交流協會名義,邀廈門金蓮升循小三通來金慶賀,演出78場; 20075月,金蓮升配合浯島城隍廟慶,在金門社教文化基金會的邀請下,來金演出68場。

    由金、台、閩兩岸三地的媒體報導面向來看金蓮升的來金演出。金蓮升幾次來金,每一次都是《金門日報》的社會要聞,尢其是1994年的首次叩關,報社一路追蹤報導,由「廈門高甲劇團搭乘快輪抵金」,「好戲連台觀眾人山人海」,到「金蓮升取道香港返回廈門」,其間,金蓮升的演出數日即見報一次。

臺灣報紙對金蓮升的首次進出金門亦有所關注,如《民生報》特稿〈廈門金蓮升  金門眾人迷  上戲下戲  水乳交融〉,如《中國時報》寫〈金門一個月  金蓮升快樂返航〉。

至於福建媒體,《廈門日報》對金蓮升數次來金都是隻字未提。被金蓮升劇團列為光榮紀錄的叩關金門資料,皆見於日後多年的論文或網頁採訪稿,如曾學文在《廈門戲曲》一書中為金蓮升的金門行記上一筆,如陳耕在《廈門網》〈閩南戲笑泯恩仇〉一文中受訪談金蓮升赴金的台前幕後。

由金門的邀請單位來觀察金蓮升的數次來金,先後有中華民俗文化交流學會、金馬地區兩岸交流協會、金門社教文化基金會,這些單位都是官方出資、民間具名,且以文化交流為名義。

再從金門民眾的反應角度來看金蓮升,1994年該團轉機搭船到金門,首度叩關,金門鄉親歡喜看戲、含淚送別的激情最令觀演雙方感奮;2001年劇團循小三通,再來金門慶賀新縣長就職,觀演雙方都有新時代、新契機的感動;至於2007年劇團三來金門演酬神戲,觀演之間則已演變為一般大陸戲來金的尋常感受了。

總之,金蓮升高甲戲劇團來金雖僅數次,但從大陸劇團首次叩關金門的歷史意義,從金門人皆識金蓮升的知名度,從邀請單位和觀眾反應的順時應變等面向來觀察,金蓮升高甲戲劇團在閩金文化的交流史上深具指標性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