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浯江書院裡的朱文公--兼說「太極圖說」屏條的錯誤




南宋朱熹晚號晦翁,卒後賜諡「文」,世尊「朱文公」。終生講學於東南海隅、講學於武夷山巔的朱文公,他和中國書院的關係是密切的。


  唐、宋科舉制度多年,至南宋,中國的官辦教育已僵化,學子讀書僅為圖取功名,偏失了學問的內涵。因此,富於「教改精神」的朱子,在官辦學校之外,致力於民間書院規制、精神的建立,奠定下中國書院講學的傳統。

  八百年來,朱文公儼然成為中國書院永遠的院長,他為書院訂下〈白鹿洞教條〉:「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三‧言忠信,行篤敬,懲忿止慾,遷善改過;四‧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為年輕學子寫下「立修齊志;讀聖賢書」的志向。

  走近金門浯江書院,大門對聯:「行仁義事;存忠孝心」,右側書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左側書寫:「循理保家,讀書起家,和順齊家,勤儉治家」。浯江書院以寬廣的門面明白昭示其建築內涵:儒教居中,右為學規,左為家訓。
 

  跨門入院,開闊深長的前庭,天光恆照。常進出書院的人幾乎都知道,浯江書院前庭兩邊的長廊刻有14首的朱子詩,但很少人真正去研讀詩的內容是什麼?字體太草、不易辨讀是主要的障礙。

  本文拋磚引玉,試析二首:〈詠歸橋〉、〈蘭澗〉。

  〈詠歸橋〉:「綠漲平橋水,朱欄跨水橋。舞雩千載事,歷歷在今朝。

  此詩為朱熹20歲左右的年少之作。當年的朱熹剛考上進士,特地回家鄉江西婺源拜謝祖先、拜訪親友。婺源近郊游汀的張敦頤進士是朱父的好友,曾為朱家代贖祖田,深受朱家人的敬重,故朱熹特地前往答謝。歸途,張老相送走過30米長、石拱木造的九間橋,朱熹見橋下溪水淙淙,心間自然而然地湧現出孔子與弟子們浴乎沂、風乎舞雩的怡情畫面。

  意譯:「綠水淙淙,漲平了溪面,朱紅的木欄,橫跨成橋。夕暉斜照,幸得有張老伴我過橋,千年前啊!孔子與弟子們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怡然情景,彷若再現。」

  〈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釆,含薰只自知。

  蘭花的幽香在儒學中有深厚的象徵意涵。孔子周遊列國,不獲重用,歸途中,見空谷幽蘭而生憐意:「蘭為王者香」、「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後世儒者,更屢屢以詠蘭、畫蘭來解讀自身精神上的淡泊自足。朱熹年少即中進士,但仕途並不順遂,〈蘭澗〉一詩,固然有澗碧蘭美的欣喜,更有含薰自知的感慨。

  意譯:「山腳下的綠澗,因狂野的大風而蕩漾,空谷裡的幽蘭,因強烈的日光而枯萎。春日秋月,花開花謝,無人的空谷,澗蘭的幽香只有澗蘭自己最知道。」

 

  相較於庭園裡怡然自適的朱子形象,講堂裡,永遠的朱文公院長,他的面貌是誠敬、好學。端坐的朱文公,手執書卷,諄諄地引導著年輕學子:「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楊樹清的《發現紫陽夫子》書中,曾提到1968年金門社教館不惜以24千元台幣從香港買回朱熹《太極圖說》原跡,作永久典藏。

  浯江書院講堂內,朱文公座像後面的條幅屏風即書刻著《太極圖說》。只是幾次的嘗試細讀,我總有不甚了然之惑。

  這一次,為了敬邀臺大中文系終身榮譽教授張亨老師来金門書院作「孔子的幽默與真情」講座,惟恐老師問起朱熹《太極圖說》事,我才去追查這個「惑」。

  原來這屏條的《太極圖說》是錯誤重重。

  一,《太極圖說》是宋朝周敦頤的著作,全文約250字。浯江書院講堂所書為《易經》〈繫辭傳〉,非《太極圖說》。

  二,屏條內容摘刻了繫辭上傳第十一章、繫辭下傳第二章的部分文字。「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屬上傳。「古者伏羲氏」以下屬下傳。

  三,「惑」出於錯誤連連的下傳。繫辭下傳原文為「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業以類萬物之情。」

  但屏條上不但漏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2句,還出現了5個錯別字,甚至最後1句,可能連書刻者都不知所「書」了,只好不了了之。

 

  常進出浯江書院的人也大半清楚, 1968年朱子祠的重修落成大典,國學大師錢穆和夫人曾親來金門共襄盛舉,且留下字、畫。講堂後落朱子祠的門額「朱子祠」三字題有錢穆書,但講堂左側廂房的朱子畫卻未題何人繪?猜想畫者即為錢夫人吧?

  書院深深,既走到了鮮亮的朱子祠前,那麼,來考一考自己的國文功力吧!祠前篆體的門聯寫什麼?你辨認出來了嗎?這幅對聯末題「孔德成敬譔并篆」,聯寫:「似見尼山傳道日;猶聞鹿洞說經時。」上聯說孔子的尼山傳道,下聯講朱子的鹿洞說經,「似見」、「猶聞」的不肯定,正寄託著為孔子77代嫡長孫孔老先生對金門浯江書院的深深期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