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80年代後,金門酬神戲的鑼鼓再興




金門民俗,歲時節慶演酬神戲以敬神、娛人。1949年前,除了本土戲班,亦常請大陸戲班前來大熱鬧,如金蓮升高甲劇團。古寧頭戰役後,大陸戲班才一夕隔絕。

50年代,兩岸激戰,金門成為戰地,戰亂流離,百事荒廢,連歲時祭祀也只得簡省且過,加上軍方對民間酬神戲的態度不僅不鼓勵,時而還禁止,故酬神戲快速式微。

6070年代,兩岸冷戰對峙,金門島在砲聲中安定了下來,軍方鼓勵地方戲的發展,扶植莒光閩劇社、麗英歌仔戲等民間演藝團體,這些劇社在配合政府的政宣外,也可作一些商業性的酬神演出。

但金門民間酬神戲的再興,仍要推至80年代後,兩岸冷和對峙,砲聲遠去,消寂於戰爭時期的酬神戲才得以熱鬧恢復,並在民間掀起二波的酬神戲熱:一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台灣歌仔戲熱;一為21世紀初的福建高甲戲熱。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來金演酬神戲的臺灣歌仔戲班,包括高雄南樂戲曲劇團、臺北梅嘉歌劇團、明華園歌仔戲團、美雲歌劇團等。

   1986年,高雄南樂戲曲劇團以首團之姿,一行26人抵金演酬神戲。原擬配合浯島城隍遷治日演出,但因船期影響,延遲數日。在城隍廟戲臺前一連四天的酬神演出,連臺好戲,人神共饗。來自各鄉鎮的阿公、阿媽,無視晴雨,從午場看到夜場,聆賞得如痴如醉。隨後,該團在金門五鄉鎮共巡演22場。連日來的南樂戲曲,造成「老人戲劇病」,老骨頭正襟危坐太久,腰酸背痛,金門老人對南樂戲曲的痴迷可見一般。

    1987年,梅嘉歌仔戲劇團應邀抵金,在城隍廟戲臺演出36場,由《扮仙》的麻姑獻壽揭開序幕,首日演出《鴛鴦樓》、《茶壺記》,第二天,《包公審烏盆》、《陳三五娘》,第三天《紀蠻英招親》、《楊家將》,劇碼日日換新,看得戲迷每日佇守城隍廟前,人山人海外,許多家宅可望著城隍廟戲臺的陽臺,亦見人頭遙望。臺北梅嘉歌仔戲劇團在金一個月,巡演五鄉鎮,因唱腔、做工皆屬上選,故揭起一陣歌仔戲熱。

    1988年、1990年、1992年,明華園歌仔戲團連續三度抵金,成為金門人最熟悉最受歡迎的歌仔戲團。1988年,配合浯島城隍遷治活動,爐主北門里長徐文理專程禮邀明華園歌仔戲團來金。明華園在團長陳勝福的率領下抵金,一行28人,包括當家生旦孫翠鳳、陳昭香、編導陳勝國、臺柱陳勝在等,作為期1430場的公演。

  1990年,明華園再度應邀抵金7天,在城隍廟公演5天,北門玄天上帝廟公演2天,戲碼《八仙傳奇》、《鉶判官》、《呂洞賓戲弄白牡丹》、《清朝風雲演義》、《南宮慘案》等。7日來,多齣好戲,讓戲迷追著明華園跑,即使逢毛毛細雨,觀眾熱情亦不減,演員演出更賣力。

1992年,明華園三度受邀抵金7天,當家小生孫翠鳳、花旦張秋蘭、苦旦鄭雅升隨團,戲碼包括《孫龐演義》、《財神下凡》、《八仙傳奇》等,城隍廟前連演5天後,移師北門上帝廟前再演2天,戲碼《孫臏鬥法龐涓》、《包公案》等,明華園以一貫的團員紮實功夫,配上逼真的布幔,特殊的聲效和燈光,再度抓住戲迷的心。

90年代,美雲歌劇團也來到了金門。19907月,美雲歌劇團應邀抵金酬神演出,包括團主陳美雲、導演陳昇琳、小生小艷秋、小旦林秀鳳等一行30多人,在金城外武廟、水頭金水寺、代天府戲臺,一連演出2244場,最後一日,劇團還特地在浯島城隍廟答謝2場,好戲連臺,鄉親過足了戲癮。 1991年,浯島城隍遷治日美雲歌劇團再度搭船抵金,在城隍廟戲臺連演6天,戲碼《郭子儀大拜壽》、《春秋戰國過昭關》、《孟麗君》等。

  

進入21世紀,來金演酬神戲的演藝主體遷變為福建民間演團,且以高甲戲為主,翔安戲曲學校年年來金演酬神戲甚至發展為常態。

200111月,民間首邀廈門翔安戲曲學校循小三通直航金門演酬神戲。當年9月,金門古地城隍慈善會委派2人赴廈,邀請呂塘戲校劇團赴金為古地城隍614週年聖誕獻演高甲戲。

1126日,洪水慶校長親率60名男女團員,花1萬元包租了鼓浪嶼號客輪,由廈門和平碼頭直駛金門,廈門和平碼頭上靜悄悄沒有歡送的人群,但金門的水頭碼頭卻是人山人海,金門民眾打著紅布橫幅夾道歡迎。 
   712場的演出,金門鄉親對高甲戲的熱情讓翔安劇團充滿了驚喜和感動。演出時萬人空巷,歡笑聲、掌聲此起彼落,所到之處,金門鄉村百姓扶老攜幼舉家看戲,每場都要謝幕三次以上,看戲者才肯離去。原定的10場演出後來又加演了2場。

從此,牽定了廈門翔安戲校與金門酬神戲的穩定關係,十多年來,廈門翔安戲校號稱來金演出的次數已近40次。

 

當代金門的酬神戲,歷經50-70年代戰亂的沈寂,80年代後的鑼鼓再興,它的大落大起,呈現了什麼意義?

意義一,民間信仰存在,酬神戲即存在。演酬神戲以敬神娛人是金門歲時節慶的民俗,由來已久。因戰亂而不得不簡省且過,任其式微。但當炮聲還去,埋藏在信徒心中的酬神戲願望即被喚起,並迅速化為行動。故19865月,配合島上最盛大的金城浯島城隍遷治慶典,高雄金門同鄉會即首度引領高雄南樂戲曲劇團搭船抵金演出十天的酬神戲,各鄉鎮的阿公、阿媽,更是無視晴雨,追隨劇團,從午場看到夜場,捧場到底。

回看三十年的戰爭時期,民間信仰的酬神戲雖然消寂,但酬神戲敬神娛人的功能並没有消失,尢其是敬神的儀式功能。在節慶中演酬神戲,雖然眾神默默,但廟前戲台熱鬧滾滾,人高興,推想著神當然也歡喜。故只要民間信仰存在,即使因外在因素而受壓抑,但酬神戲的儀式價值在信徒心中永遠存在,時機恰當,即如冬眠的胚芽,逢春雨而開展。

意義二,以選戲表達民意,以追戲抒發民情。四十多年來的金門演藝,由勞軍團到藝術下鄉,金門民眾一直享有免費且高級的演藝盛宴,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金門民眾也一直没有選戲的權利;勞軍團由軍方國防部決定要演什麼?藝術下鄉由官方文建會決定要演什麼?直到80年代中期,酬神戲要演什麼?才由民眾當家作主。

80年代中期選擇聘請台灣歌仔戲班,如明華園歌仔戲團、美雲歌仔戲團等,並引發其後十年間的阿公、阿媽追台灣歌仔戲熱。一方面表達出金門人有能力聘請到台灣一流的歌仔戲班來金演戲;一方面抒發了金門人對台灣文化的嚮往之情。而21世紀初的選聘福建高甲戲班,如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團、廈門翔安高甲戲團等,引發福建高甲戲熱。則一方面表達出金門人對小三通的企盼;一方面抒發了金門人對福建高甲戲的念舊情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