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因為愛,再來金門


 201110月底,在天主教友洪勤慎爵士的安排下,狄剛總主教與柴鼐立修女偕行金門。狄總主教幾次來金,最近的一次為1995年,這一次來,他最想看看新修的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柴修女曾於1974年在宏仁診所服務了一年,相隔三十七年,她想來看看金門的老診所、老朋友。
  相隔三、四十年,這其間,柴修女曾牧歌蒙古十二年。故午後時間,教友們邀在金城宏仁診所舊址作了一場温馨的小型座談會,講題「蒙古牧歌現代版-蒼茫中的光芒」,19952007年,帶著修會的歷史傳承和福傳使命,柴修女一行三人踏上了地廣人稀、異風異俗的蒙古大草原!
作為蒙古福傳的拓荒者,面對學習蒙文、適應高低溫差等等生活上的困難,柴修女一行心神篤定,不憂不懼。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到蒙古機場,她們即俯身跪吻腳下的這一片土地,因為她們深信:天主早已比他們先到了蒙古!
修女們以尊重在地者的態度,住進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先放空一切,用心去傾聽當地社會的需要。數月後,福傳「天主是愛」的工作,由照顧嚴冬中的棄嬰入手,跨出穩健的第一步。數年次後,再隨著蒙古逐步國際化的社會腳步,修會創辦了彩虹中心,收容照顧智障、精障兒童;參與了幼兒園的英語教學;協助街友墾荒、建立家園等等,逐步擴展出修會對蒙民社會的影響力。
十二年間,天主教的燭光不僅在蒼茫的蒙古草原上持續發亮著,而且越亮越美麗。烏蘭巴托的天主教會由公寓的小聖堂發展為壯觀的大教堂,蒙古教友由十幾人增加到三百多人。提起拓荒初期公寓小聖堂的彌撒,日子雖清貧,但柴修女毫不以為苦,甚至語帶甜蜜:「祈禱靈修生活充滿了寧靜與喜樂,人與人之間甚至連語言的隔閡也不存在。」
2008年,柴修女再度回到臺灣。十二年的蒙古福傳經驗,她見證了蒙古的社會變遷,也再度肯定宗教界對人間天國的努力與國家發展可以並行。

由蒙古回臺灣。相隔三十七年後再度踏上金門的土地,柴修女竟然說她有回家的感覺。
曾擔任宏仁診所護士助理的張秋芬表示:「1974年,我與柴修女在診所共事一年,時間雖短,記憶卻鮮明且美好。」
金馬宗座署理區公關主任洪勤慎爵士追述:「當年來金門的柴修女,清秀佳人一個!才貌雙全,既年輕貌美,又會說英語、彈吉他。做起宏仁診所的工作,能粗能細,除了護理病人,診所裡洗洗刷刷亦由修女們包辦,一塊塊的地磚擦得明明淨淨。」
條件這麼好的女子,為何要捨家當修女?這個當年許多金門人想問又不敢問的問題,今天讓柴修女自己來回答吧!面對大家殷切追間,菲律賓籍的柴修女一貫地柔聲細語:「我有一個美好的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音老師,家中兄弟姐妹七個。身為老大的我,經常陪著母親上教堂作彌撒。從小沐浴在被愛的氛圍裡,被父母、親人所愛,被天主所愛,因此,我一直有種深沈且莫名的感受,就是希望能把這份愛分享出去,能去愛更多的人。」
在蒙古創辦彩虹中心,修女們不擔心經費的來源嗎?
「我們相信天主!只要是應該做的事,你去做它,天主自會成全的。」
簡明而堅定的信念,反引來一場哄然,大家笑稱:修女們「吃定」了天主!
最後,狄總主教以金門羅神父為例,總結了這場座談會:「面對一件事,天主教先問的常常是該不該做?而不是有沒有錢做?50年代,當羅神父來到金門時,身上也沒有錢,但後來美國卻透過他,分送了許多物資給金門民眾。當年的羅神父,有許多機會到福傳條件更好的地方去,但他卻選擇了偏遠、危險的戰地金門。」...「不過,我仍要為柴修女多說幾句她沒說出來的挫折感,犧牲享受;享受犧牲,大部分人固然是善良感恩的,但也有一些人卻是很難學會感恩的,這些人難免會帶來神職工作者的挫折感。」

禮拜天,狄總主教為金門天主堂主持主日彌撤。八十多歲的智慧老人以驕傲和謙虛為主題,期勉大家:「在天主的面前,我們沒有資格驕傲,也沒有本事謙虚,只有老老實實、本本份份地做人。」
親見過羅神父紀念園區後,狄總主教以「出乎意料的美好」來表達欣慰之情。他特別約談對待晚年羅神父如父親的許碧霞教友,謝謝他們家庭為羅神父所做的一切,謝謝陳盛龍神父、金門天主教會、金門縣政府等單位規畫了一座如此美麗的公園,能將羅神父在金門的福傳工作存證下來。
狄總主教期勉金門人能把這座公園視為文化活水,活化它,善用它,以激勵世俗社會崇尚無私奉獻的宗教情操,讓羅神父流傳在金門的大愛,不僅成為教友們的資產,也能擴展為非教友的共同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