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看or不看大陸戲?

  
   
   10月下旬,金門縣政府社會局委由社區大學辦理的「長青學苑-老人講座」,輪到我主講,講題「看or不看大陸戲?」參與者以退休公教人士為主,舊雨新知,齊聚一堂。   我簡要地分三個階段來談大陸戲的來金。第一個階段,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地處閩南海隅的金門,向來重視耕讀,工作之餘,以南管和閩南戲曲為休閒娛樂。「御前清音」的南管在金門雅俗共賞,有「全民音樂」之稱。閩南戲曲則以高甲戲最深入人心。1949年前,金城城隍廟的南管團、古寧頭的金寶春高甲戲班皆負有盛名。每逢節慶大日,還會邀來大陸戲班跨海助興。
    我的首張ppt以「由大陸戲來金談起」為主標題,副標題才是「看or不看大陸戲?」解釋道:在這場以「藝」會友的講座裡,希望大家分工分享,大陸戲來金門的簡史由我來負責,引導大家從大陸戲的角度進入共同的金門時光隧道裡;看or不看大陸戲的答案則由大家來回答,分享經驗。
  「有没有人對1949年前的來金大陸戲有印象?」全場默然搖頭。在座者面對1949年前,大家都太年輕了!不是尚未出生,就是還年幼無記憶。
 
第二個階段,1994年金蓮升來金門的戲曲傳奇。1991年底,大陸演藝團體才獲准進入臺灣。1992年,臺灣戲曲界掀起一股「大陸熱」。地處邊陲的金門直到1994年,才有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劇團由香港轉機臺灣,再從臺灣搭船金門,成為兩岸隔絕四十五年後,第一支叩關金門的大陸演團。
金蓮升在臺灣演出7場,反應一般,但在金門卻場場盛況,欲罷不能,演期一延再延,最後是連演46天,38場,13個劇目。演出末期,為求戲新,劇團還演出一段「偷渡金廈海域,私取劇目幻燈片應急」的戲外戲。戲裡戲外,1994年金蓮升來金門,寫下一頁大陸戲曲的傳奇!
「有没有人對1994年金蓮升的來金演出有印象?」還是默然者多,只有愛攝影的林金榮說,他拍了不少金蓮升來金門的舞台劇照。其它的人呢?有的是當時人在臺北打拚工作,有的是對野台戲一向不熱中。

第三個階段,2001年金廈小三通之後,拜小三通之便,大陸戲成為金廈兩岸交流的先鋒,包括官方的藝術交流和民間酬神儀式。廈門金蓮升以首次叩關和在金的高知名度,堪為金廈文化交流的指標;翔安戲曲學校則以十年間來金三十多次的紀錄,成為金門酬神戲的主力。
2001年金廈小三通後,大陸戲來金恢復常態,這一階段,該有不少人對大陸戲有印象吧?但答案還是沈默者眾多,只有林金榮侃侃而談。為何不看大陸戲?因為那是阿公阿婆的戲;因為從未想過這問題...。
從來没有想過這問題,那麼現在就來想一下吧!我的ppt把「看or不看大陸戲?」由副標題提升為主標題,副標題換成「以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為例」,大家來看一段大陸戲。
《董生與李氏》是齣獲獎中國大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的泉州梨園戲。戲分五場,第一場臨終囑托,富商彭員外臨終不捨人世,尢其不捨嬌妻李氏,以重金囑托窮塾師董生監視,以防其再嫁。
已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梨園戲,南管古樂加上梨園身段,悠悠雅雅。彭員外的戀世不捨,董書生的重節畏禮,李氏的年輕貌美,已為劇情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我把戲的結局留給大家猜一猜!
教育家楊清國校長以面面俱到的思維,為戲想了個「三全其美」的結局:董生不踰矩,但以永續照顧取代長期監守。董生保持此平衡狀態,一者不負彭員外的囑托;二者能照顧到李氏;三者能保持自己的禮教。
媒體人李福井以戲劇的思維來預測戲的發展:由董生對李氏充滿愛慕的眼神,預期他將會面臨到人性與禮教的衝突,並以此衝突為戲的高潮,而最後,董生棄守囑托,與李氏結合。
文化人林金榮從舞台服飾的象徵意義來推想戲的結局:戲中董生的衣袖飾以文竹,竹代表氣節,故在人性與禮教的衝突下,董生最後還是會堅守禮教,如此的結局才能符合觀眾對中國戲曲教忠教孝的期待。
董生與李氏的結局,到底是謹守禮教或超越禮教?大家一起猜!九票對二票,扣掉未表態者,謹守禮教還是大多數人的答案。而《董生與李氏》的編劇王仁杰,他到底如何編這齣戲?我們繼續把戲看下去。
以監守李氏為工作的董生,某日,因疑心李氏深閨藏人而進屋,一番尋覓、一番試探後,在李氏半推半誘又半就的情況下,董生終於情不自禁進入閨帳。都是月亮惹的禍!這下子,如何對彭員外交待?
在彭員外墳前,李氏的眼淚哭不出來了!董生的心神定不下來了!他們都可以明顯地感應到:彭員外的怒氣由墓中噴薄墳外!怎麼辦?該怎麼辦?李氏心一橫,打定了「寧死不再守寡」的心志,董生受此激勵,也決定棄禮教就人情,一場激烈的墳前爭舌,彭員外終於領悟了「既非人,勿擾人世」的「鬼」理,轉身,緩緩入土為安。
《董生與李氏》的結局,顛覆了傳統中國戲曲教忠教孝的思維?它超越了大眾的期待?
19501960年代,中國大陸有一波全國性的戲曲大改革,改戲、改人、改制度。其中的改戲,即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在這一波改革中,培養出了一批編劇家,產生了不少優秀的新劇目。1966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國大陸的戲曲界進入「八億人民八台戲」的特殊階段,但文革後的新時期,戲曲界又重現生機。進入21世紀,中國大陸更推動「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為追求戲曲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提升,精品的傳統戲曲,紛紛與現代科技的劇場結合,一新面貌。王仁杰即是在此文化土壤下培養出來的新時期福建梨園戲編劇家,《董生與李氏》為其代表作之一。
or不看大陸戲?至少,在這一個週三的午後,我們悠閒地共看了一齣大陸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